

那时候,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烧柴火的大灶台,炒菜做饭都用它,尤其是大灶台蒸出来的米饭,老远都能闻到香味,饭底下还有一层黄亮亮的锅巴,香脆诱人,相信很多人都吃过吧?
那时候做米饭是很讲究的:洗米,添水,再用木锅盖盖严实,先用大火煮,等米饭里的水煮开了,再用小火慢慢蒸,过一会儿就能闻到锅边溢出的饭香了,等锅里的水蒸干了,就可以吃了,对我而言,最期待的不是米饭,而是米饭下面的那层锅巴。
大灶台蒸米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火候和蒸饭的时间,蒸时间短了可能水分就没太蒸干,下面就没有锅巴,蒸时间长了可能就蒸糊了,火太大了也会把米饭蒸糊。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,每次不是没蒸干就是蒸糊了,但奶奶蒸出来的米饭总是那么恰到好处。
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电饭煲流行了起来,之后就很少有人再用灶台蒸米饭了,妈妈说灶台蒸饭太慢太麻烦,用电饭煲做饭,菜炒好了饭也就能吃了,方便又快捷,大概很多人也都是这么想的吧,可是电饭煲蒸的米饭不香啊,更蒸不出我喜欢吃的锅巴来。
现在市场上也有类似那种锅巴卖,但现成的锅巴却总没有大灶台蒸出来的锅巴好吃。这也许是记忆使然,亦或是一种情怀吧。